致家长的一封信
尊敬的家长朋友:
您们好!
未成年人,是家庭的希望之光,是祖国未来的蓬勃力量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清楚阐明了未成年人家长所肩负的义务与责任。衷心期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切实承担起孩子第一监护人的职责,将各项监护义务落到实处。在此,我们向广大家长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:
一、筑牢自我防护意识的堡垒
身为家长,要时刻教导孩子,外出务必向家长告知去向以及同伴姓名,按时归家,绝不可在外留宿,更不能踏入KTV、台球室、网吧、旅馆、酒店等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娱乐场所。告诫孩子切勿轻信他人的甜言蜜语,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予的食物及其他物品,牢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,杜绝不夜不归宿,不逞一时之勇、与人斗狠,不盲目跟风行事。一旦受到侵害,要即刻与家人取得联系,并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,寻求帮助,冷静沉着地应对突发状况,全力确保自身安全。
二、点亮普法宣传教育的灯塔
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,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,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,宛如春日里娇嫩脆弱的幼苗,唯有经过精心呵护与悉心照料,方可抵御风雨,茁壮成长。家庭,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,家庭普法教育至关重要。要让孩子慎重交友,既不做沉默受欺的羔羊,也不当霸凌他人的恶人。您的关爱、引导与教育,是孩子健康成长最为坚实的保障。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不仅承担着抚养孩子的重任,更要切实履行好教育孩子的义务。不但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还需助力孩子构建正确的法治观。寻衅滋事、聚众斗殴、盗窃抢劫、霸凌等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犯罪类型,在这些案件中,涉罪未成年人往往与社会不良青年称兄道弟,在学校里横行霸道、逞凶斗狠,而父母大多对此一无所知,甚至一味包庇纵容,最终导致犯罪结果发生,追悔莫及。究其根源,就在于这些孩子缺乏理性地控制自身情绪和欲望的能力,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,没有树立起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观念,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相应代价的底线思维。冲动触法的代价,是家庭的破碎,是终身的悔恨,是无法挽回的时光。
三、守护心理健康的温暖港湾
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,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,家庭的和睦、情绪的稳定对家庭和谐意义重大。我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时刻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,为孩子缓解精神压力,疏导心理问题,要以情动人、以理服人,耐心引导,切不可斥责、打骂,避免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。家长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,防止暴力、欺凌行为的发生。教育孩子多理解宽容他人,多进行自我激励,多展露微笑;教育孩子懂得感恩,管理好情绪,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。
四、严守网络安全的防线
在这个信息多样、社会复杂多变的时代,我们深知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和安全都满怀深切的关切与期待。教育孩子合理利用网络,做到绿色文明上网,要牢记网络世界陷阱重重,杜绝有害信息的侵入至关重要,上网时间要科学合理,全家都切勿沉迷网络。严格落实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的相关规定,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预防和干预,切实履行好权限管理、消费管理的义务;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;在家上网时要适当控制时间,不沉迷于网络游戏,不浏览和传播有害的信息,不通过网络接触不明身份的人并私下交往,不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,做到不造谣、不传谣、不信谣,不在网上宣传淫秽、色情、迷信、暴力的内容。
五、构建防性侵的坚固屏障
孩子是家庭的希望,是祖国的未来,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重于泰山。为构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坚固防线,突出源头预防和家校共护,请您和我们一起,对孩子开展防性侵教育,切实尽到监管保护义务。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违法犯罪发生,请家长在加强家庭教育保护的同时,与子女一同学习防性侵知识,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了解性侵害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,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,时刻留意孩子身体、心理的变化,时刻掌握孩子交友交际的范围,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保存证据,报告公安机关,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。
六、遵守交通规则,守护出行安全
请家长们以身作则,发挥示范带头作用,全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。切勿酒后驾车,督促孩子在假期遵守交通规则,不乘坐“黑车”和超载超员的交通工具,不得无证驾驶;不闯红灯、不逆行,不在公路、铁路上玩耍,严禁翻越防护栏、横穿马路到对面人行道;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,不坐副驾驶座位,未满16周岁不驾驶电动自行车、摩托车,未满18周岁不得骑摩托车或电动车,骑行电动车、摩托车要佩戴安全头盔。
七、提高反诈意识,捂住钱袋子
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发展,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存在着相应的安全隐患。家长要教育孩子加强保密意识,自身信息无比珍贵,切不可贪图便宜。要教育孩子注重防止个人及家庭信息外泄。严禁网络赌博,远离网贷,不参与违法经营活动。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,不要有占小便宜的心理,接到“中大奖”“刷单返利”“涉嫌违法犯罪”“公检法办案”等内容的电话、手机短信时,不要相信,不要理睬,不要透露自己及家人身份、存款、银行卡信息,更不能向对方汇款、转账。
八、远离“两卡”犯罪,守护青春未来
犯罪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、价值观念模糊、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等弱点,打着介绍兼职、快速赚钱的幌子,诱导未成年人办理、租借手机卡或银行卡(简称“两卡”),提供给境外犯罪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,使未成年人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“工具人”和“帮凶”,自毁美好前程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知识宣传教育,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,教育孩子在面对犯罪分子提出租借、收购手机卡、银行卡和支付账号等要求时,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,不要为了“蝇头小利”而以身试法!发现身边有参与诈骗行为活动等情况,要及时拨打反诈专号96110进行举报。
各位家长,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漫长而美好的旅程,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。需要我们携手并肩,一路同行,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、健康、快乐的成长天空,让未成年人在成长的道路上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丽光彩!
衷心感谢广大家长的支持,祝愿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,家庭和睦,幸福美满!
黄泥塘镇人民政府
2025年4月2日